环保禁养后时代 谁来解决我们的吃肉问题?
众所周知,2017年是全国禁养区内养殖场拆迁的最后期限。今年以来,各地养殖场清退行动可谓是一浪盖过一浪。
浙江3年减少700万头猪 存栏减少过半
浙江省无疑是环保禁养限养执法最严的省份,也是禁养区猪场拆迁较早启动和完成的省份。2013年初,黄浦江死猪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,同年9月,浙江省发布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,从布局规划入手,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,调减生猪饲养量400万头。2014年上半年,浙江77个县(市、区)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,2014年9月底全省禁限养区内已关停搬迁养殖场户69597个,占应关停搬迁数的97.92%,涉及生猪存栏490.18万头。
2016年年末浙江生猪存栏大降至574万头,年内出栏1169万头,分别比上年下降21.4%和11.13%。与2012年相比,生猪存栏减少764万头,年出栏量减少765万头,远超此前规划的全省生猪饲养量减少400万头的目标。也意味着浙江猪肉本地自给率大幅下降,供需缺口不断扩大。
本地猪肉生产供应下降 市长要负责
5月,农业部发布《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考核任务分工方案》,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,促进“菜篮子”产业链的持续发展。意味着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考核正式启动。考核结果将作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。
对于“菜篮子”的考核,主要包括产品生产能力、市场流通能力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、调控保障能力和市民满意度五个方面。而在产品生产能力方面,包括蔬菜和肉类两大项,肉类方面指猪肉或牛羊肉,而除了乌鲁木齐、银川、西宁、拉萨、呼和浩特等城市考核牛羊肉,其他城市只考核猪肉。考核年度猪肉产量下降将扣分。
浙江:吃肉问题自己解决 猪场拆了可以再建
今年5月,浙江省发布了《关于促进省外养殖基地发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意见》。《意见》提出,要根据当地保障供应需要,科学确定猪肉最低自给率,自给率低于40%的县(市、区),要按照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的要求,切实落实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的责任。有环境承载能力的县(市、区),要结合土壤肥力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,合理规划并有效落实生猪养殖场用地,新扩建一批美丽生态牧场,切实提高自给能力;不具备承载能力的县(市、区),要积极引导支持养殖业主“走出去”养殖,重点在周边省份规划建立一批生猪养殖基地。计划到2019年,全省外建商品生猪基地规模达到年出栏500万头。
浙江省刚刚出台的这份文件明显说明,在大力削减生猪存栏过后,如何保障肉篮子供应成为重要工作。一方面要在省内有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继续新建一批猪场,提高自给能力,同时在省外还要大力支持建养殖基地。减少多少,最终还是要重建,肉篮子还是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,不然,后果可能真的很严重。
农业部:保供给、保生态、防止盲目扩大禁养区
农业部在近期多次提出,既要旗帜鲜明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,又要坚定不移发展生产保供给,防止盲目扩大禁养区、简单关停养殖场。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上周在青岛市调研时也再度表态,要科学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,不能盲目扩大范围走极端,一禁了之,以免给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供给带来重大影响。
可见,某些地区禁养区范围不断被扩大,甚至是全面禁养、一禁了之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农业部的注意,随之而来的养殖规模的快速萎缩,肉篮子的保障问题都应该引起重视。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,如果简单的关停养殖场、禁养限养,它不是发展,那是不发展。如果每个乡、每个县都这么想、都这么做,后果是什么?后果就是没有臭、没有污染,但也没有肉吃了。“猪粮安天下”,猪场拆迁后时代,如何保障肉篮子,浙江省在大力退养后又大力扶持生猪养殖,已经说明了些什么。